许昌市魏都区欢迎您

“下岗牌”兰花豆香飘十年

作者

JRWD_20140704_ind7_01

甄景学(左)正为顾客盛兰花豆。

□记者 冯子建 文/图

10年前,一篇《“下岗牌”兰花豆的故事》使得甄景学、郭玉霞夫妇闻名遐迩,夫妻二人艰苦创业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光阴荏苒,10年岁月悄然逝去,“下岗牌”兰花豆现状如何?近日,记者在东城墙街的普通平房内见到甄景学夫妇。

创业艰难百战多

从东大街进入东城墙街,向左一拐,是一条窄窄的胡同,穿过胡同,有一个住着七八户人家的大杂院。大杂院的最东端是两间民房,甄景学、郭玉霞夫妇就住在这里。

每天上午10点左右,两辆装饰一样的电动三轮车各自盛满一大桶兰花豆和一大铁盆水煮花生,伴着“兰花豆、黑皮花生,味道好哩很”的吆喝声上路了,甄景学夫妇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甄景学、郭玉霞夫妇是商丘宁陵县人,二人原来都是张弓酒厂的工人。1998年的冬天,张弓酒厂进行技术改造,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的郭玉霞成为第一批下岗工人。

下岗以后,郭玉霞曾去宁陵县城找工作,但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屡屡碰壁。“当时心情苦闷到极点,郁闷、颓废、失落,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淘汰的人,找不到出路。”郭玉霞告诉记者。

由于甄景学的父亲有做兰花豆的手艺,郭玉霞就跟随公公学做兰花豆。“在酒厂时,外地来运酒、拉酒糟的人们,喜欢用兰花豆做下酒菜,所以,我下定决心做兰花豆生意。”郭玉霞笑着说。

峰回路转天地宽

郭玉霞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卖兰花豆的情景:由于自己从没卖过兰花豆,脸皮儿薄,怕遇到熟人,所以专挑偏僻的胡同走,也从不吆喝。看到有客人路过,就小声喊一声,声音低得连自己都听不到。第一天出门,没有卖出一颗兰花豆。后来,卖得时间长了,胆子越来越大了,生意也逐渐好起来。

2000年,甄景学也下岗了。看着妻子把兰花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甘愿做妻子的帮手。由于夫妻二人均为下岗职工,所以他们别出心裁地取名为“下岗牌”兰花豆。

宁陵县城卖兰花豆的商贩较多,竞争激烈,为了开拓新的市场,甄景学夫妇来到古都开封。在开封南关西街租了一间民房,“下岗牌”兰花豆的生意开张了。从此,在开封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听到“‘下岗牌’兰花豆,味道好哩很。”的叫卖声。

甄景学夫妇还免费向20多名下岗工人传授制作五香兰花豆的手艺,有的徒弟还打出“就业牌”兰花豆的招牌。后来,经过深思熟虑,甄景学夫妇决定到许昌发展。他们专门买了两辆三轮车,精心制作“下岗牌”招牌,购置两个扩音小喇叭,录上自己的吆喝声,在许昌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位卑亦有绚丽梦

10年间,甄景学夫妇搬了数次家,当年两辆破旧的人力三轮车换成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两杆秤变成了电子秤,盛装兰花豆的白铁皮大桶,光亮如新。

甄景学夫妇的孩子已长大成人,长子甄森林子承父业,跟着父母在许昌市区卖“下岗牌”兰花豆;次子甄亚林南下宁波,在一家高档酒店做厨师,收入颇为可观。

卖兰花豆的同时,甄景学夫妇还卖五香水煮花生。柿子红小花生是甄景学从宁陵老家运来的,为了运货方便,甄景学专门买了一辆农用机动三轮车。“花生要头天晚上用清水浸泡,吸足水分以后,口感更好。凌晨三点,就要起床煮花生。为了使水煮花生口味醇正,我们在煮花生时还加入了桂皮、丁香、肉蔻、砂仁等十几种名贵香料。”甄景学说。

由于诸多原因,有关部门没有审批通过“下岗牌”商标的申请,但甄景学夫妇可以长期使用。

“如果有人想学习制作五香兰花豆的手艺,我们愿意免费传授。让更多人吃上鲜香四溢的兰花豆和水煮花生,传授制作兰花豆的手艺,是梦想,也是心愿。”甄景学说。

百姓故事

魏都网 版权所有 地址:许昌市魏都区天宝路666号 邮编:461000豫ICP备14003499号
业务电话:0374-5055526  值班电话:0374-5055526 邮箱:jinriwei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