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满意是唯一愿望 |
——记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李柯远 |
她,外表举止娴静,内心却饱含热情;她,温柔随和,眼神却坚定睿智。她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作为一名法官,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耐心化解着矛盾,让冰冷的法律充满着人性的温暖。
她叫李柯远,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记者 赵晓一 通讯员 和忠
甘心做枚“螺丝钉”
走进李柯远的办公室,她正在整理桌子上一沓子厚厚的材料,“这些都是立案文书材料。”李柯远笑着说道。在和李柯远的交谈中,得知她一天往往要接待十几拨当事人,多的时候甚至是三四十拨。面对这些工作,她勤勤恳恳,从无怨言。她说,立案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法院的对外形象,也会直接影响今后的审判乃至执行工作。
然而,8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李柯远,却因为被分到立案岗位而十分苦恼。2006年11月,李柯远毕业后考入魏都区人民法院,得知自己被分配到立案庭后,她的心情有些失落,投身于审判岗位,在威严的法槌中诠释定纷止争的公平一直是她的理想。但在对立案工作的熟悉过程中,李柯远渐渐明白了,对于整个法院系统来讲,任何部门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各个部门有机衔接,才能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司法保障。于是,她甘心做好一枚“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她内心的法律信仰,这一干就是8年。这8年来,李柯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多次荣获“办案能手”、“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热情服务暖人心
李柯远说,她很感谢组织和领导给了她这么多荣誉,但她更看重的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她说:“作为一名法官,一生中可能会办几千起案件,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一辈子可能只进一次法院,所以一定要对来访的老百姓热情、用心。”工作中,李柯远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即“一张笑脸相迎,一个满意答复”,改变一些人认为法院门难进、脸难看的偏见。
2012年10月下旬,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立案大厅,要求对她的案件进行再审。李柯远接待后,发现老太太没有提供新的证据,并且按规定应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面对这种情况,李柯远没有简单地以“不能立案”的答复将这位老太太拒之门外,而是耐心地向她解释法律程序规定。劝说了半个小时后,已接近中午,看到老太太还是不肯离开,李柯远赶紧打了饭菜端给老太太。老太太不肯吃,李柯远就陪着她唠嗑。最终,在李柯远的耐心劝说下,老太太终于被说服了,明白了事理法理,当场表示服判息诉。老人离开时,时间已接近13点,而李柯远,却还未吃上一口饭菜。
诉前调解融坚冰
在繁忙的立案工作之余,李柯远还积极探索民事案件诉调对接方式,“能调解不诉讼,多调解少诉讼。”李柯远说,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讲道理的,法官要当好化解群众心火的“消防员”。
2013年4月上旬的一天,两位叫张燕、申琳的女士来到立案大厅向李柯远诉说她们的遭遇。原来,她们二人于2011年8月参加了许昌市某美容院“预付费可享受全额消费资金分期返还”的促销活动,分别向该美容院预存了5000元,但该美容院却未兑现承诺。据申琳统计,这家美容院举行的该项促销活动已有200余人参加,预付费达到几百万元。李柯远耐心听完二人的叙述后,认为该案件可能涉及群体性诉讼,于是她着力降低当事人的对立情绪,释明诉前调解的益处,同时想办法联系被告美容院的法定代表人,劝说其接受调解。
在半个月的诉前调解中,她遭到了张燕、申琳的误解,被认为是在“偏袒”被告。李柯远把委屈藏在心里,对她们进行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的一番努力,这两起案件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案,被告在调解后当即履行义务,原告的利益得到了最大保护。这种将涉及群体性争议的案件纳入诉调对接渠道的做法,及时弥补了当事人损失,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大规模群体性案件涌入到法院,被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市政法系统推广。
“勿以善小而不为”,李柯远在细节之处传递着公平正义理念,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宗旨。耐心,不厌其烦;细心,不遗不漏;热心,无怨无悔;公心,不偏不倚,这就是努力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民法官李柯远,她用真诚的笑脸融化当事人心中的坚冰,她用朴实的话语传递人民法官对人民的忠诚。
身边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