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魏都区欢迎您
第05版:特别报道 left 上一版下一版 right pdf
cbox 高温下的劳动者

高温下的劳动者

作者

JRWD_20140729_ind5_01.jpg

JRWD_20140729_ind5_02.jpg

JRWD_20140729_ind5_03.jpg

JRWD_20140729_ind5_04.jpg

高温天气尽可能地躲在空调房里不出门,喝冰水,减少体力工作,连日高温,不少人选择了这样一种清凉生活方式。然而,在烈日下奔走、在高温环境中忙碌,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凡劳动者正度过繁忙的每一天。正是因为他们的挥汗如雨,我们才能享受清凉便捷的生活。

建筑工人:烈日下,辛勤筑梦

□记者 李盼 文/图

7月25日上午,由于阳光的暴晒,市区延安路上部分树木的树叶全蔫了,像奄奄一息的病人。而吴庄新城安置小区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生气盎然的劳动场面:工人们有的运沙子,有的搅拌水泥,有的铺设钢管,忙得热火朝天……

在二期工程11号楼11层,50岁的王坤左手扶住钢管,右手拿着扳手,正在往钢管上固定卡子。他将扳手卡准卡子的螺丝帽儿,然后挥舞右臂用力地拧起来。几秒后,王坤胳膊运动的速度渐渐慢下来,卡子被固定好了。

王坤是一名木工,在这个工地已经干了3个月,主要负责给建筑物搭木制内架,并用钢管、卡子固定这些木架。

记者看到,这层楼顶部和四面墙壁都被密密麻麻的木条、钢管固定着,宛如一个全身缠满绷带的病人。

“这些木条和钢管就好比人身上的骨架,起着支撑、定型的作用。”王坤边说边撩起脏兮兮的条纹短袖擦去头上的汗水。

“脖子上咋不挂条毛巾来擦汗?”记者问道。“那太碍事了,热的时候用衣裳一擦就行了。”王坤憨厚地对记者一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与黝黑的面庞形成鲜明对比。

比起前几天的闷热天气,尽管今天太阳很毒,王坤却已经很满意了。前几日,他的衣服总是处于湿透的状态,他还出现了轻微的头晕。幸好他备有施工方免费发放的人丹和藿香正气水。

“冬天虽然冷,但是一干活儿全身马上就暖和起来了。夏天不行,热得叫人没地方跑。”王坤拿出一个大水杯咕咚咕咚喝下。他说,像这样2L容量的水杯,他每天能喝下3杯。

对王坤来说,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下午下班回到家后,脱下沾满汗水和灰尘的衣服,洗个热水澡,除去满身的污垢和疲惫。

“为了让市民尽快住上满意的房子,辛苦点儿无所谓。”王坤再次憨厚地笑了起来。在这个工地上,像王坤这样的建筑工人还有二三百名。烈日下,他们用意志同炎热作战,用汗水筑起梦想的高楼大厦。

图①为建筑工人在施工。

停车管理员:热浪中,诠释责任

□记者 李盼

7月25日10时30分,晴空万里,阳光毫无遮挡地直射大地,晒得人皮肤发烫。虽然太阳毒辣无比,但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行人并不见少。

在胖东来时代广场东北角, 41岁的娄春霞正忙着“理车”。只见她左手扶住电动车车把,右手握住电动车后座的扶手轻轻一抬,原本歪斜停放着的电动车重新恢复“端正”的姿态。从早上到现在,经娄春霞矫正“身姿”的电动车已有上百辆。

娄春霞是时代广场的一名停车管理员,紧邻六一路一块长约30米、宽约15米的小型电动车停放区是她的工作区域。在这里,她每天要在阳光下站立约3个小时,为无数顾客收发停车牌,引导顾客停车,把停放不规范的电动车重新停放整齐。

夏季对娄春霞来说是最难熬的季节,“衣裳经常湿着,一天喝下的水也不知道有多少。”提起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她说道。阳光下,她的额头和鼻尖由于泛出油光显得微微发亮。

说话间,一名女士推着电动车准备离开停车区,娄春霞看到电动车上装有一大袋蔬菜和一桶食用油,便热情地对这名女士说:“来,我给你捆起来吧,要不光掉。”话音刚落,娄春霞转身抽出一根长长的红色塑料绳,先将一大袋蔬菜“五花大绑”地捆在车篓里,又三下五除二将桶装食用油捆在电动车后座上,动作娴熟、迅速。

虽然天气炎热,可娄春霞并没有厌烦。“天虽然热,但心是暖的、甜的。”她拿出太阳帽和护袖对记者说,一进入夏天,公司就发放了手套、人丹、风油精、饮料、西瓜等防暑降温物品,除了夏季每月300元的高温补助,进入三伏天,公司又给每人额外发放了1000元的高温补助,非常体恤员工。

“虽然我是一个看车的,但我并不自卑,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的价值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就算天再热,我还是会看好每一辆车。”在停车管理员岗位工作了5年的娄春霞说起这话时,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园林工人:汗水里,呵护绿荫

□记者 付家宝 通讯员 王云龙

近日持续高温,炎炎烈日下,市区的每条道路和每个公园都能看到园林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冒着酷暑,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播种绿色,呵护绿色,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浓浓绿意,为大家献上一份自然的阴凉。7月25日上午,记者走上街头,体验园林工人的艰辛。

虽然才上午9点多,但太阳早已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在市区天宝路与延安路交叉口,身穿绿色工作服、头戴夏凉帽的园林工人袁选民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了。

今年57岁的袁选民从事道路园林养护和绿化工作已经4年了,长时间户外劳作使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发亮。平日里,他主要负责天宝路与延安路交叉口西段道路两侧花草、绿篱的修剪以及杂草铲除工作。

上午10点,袁师傅肩背修剪机电瓶,手持修剪机开始修剪道路中间的绿篱。阳光直射在他的身上,汗水不断地滴落在地上,很快,袁师傅的后背已经全湿了。“热点儿不算啥,现在早已经习惯了。我肩上背的这个电瓶有几十斤重,刚开始的时候,真是难受,修剪机也很重,修剪的时候还需要通过手的力量去控制它的震动,半天下来,手腕和胳膊疼得连碗都端不起来。”

20分钟后,袁师傅开始铲除绿化带里面的杂草,由于双手都沾满了油污和草屑,袁师傅无法擦拭流到眼睛里的汗水,只能任由其慢慢蒸发。

看着袁师傅辛苦工作的场景,记者想帮一下忙,体验一下。记者拿起铲子开始除绿化带里的杂草,头顶的太阳不一会儿就把裸露的皮肤晒得发烫,不时还有马蜂或其它昆虫“光顾”,看似很简单的活儿,记者没干一会儿就肩酸手疼。

袁师傅接过记者手中的活儿,边干边向记者介绍道:“夏天雨水多,杂草长得快,不及时锄掉会影响美观。一天工作8小时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反反复复好几次,晚上回去,衣服后面都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盐末。出的汗多,我们需要不停地补充水,但是再热也要坚守岗位,每当听到别人说我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我心里就特别高兴。”

图②为园林工人在擦汗。

付家宝 摄

饭店厨师:高温下,烹调美食

□记者 付家宝 文/图

面对高温天气,厨师们经受着更大的考验,他们除了要忍受热火般的天气,每天还要与旺火、蒸笼相伴。7月25日下午1点左右,记者来到市区八一路中段的一家饭店,实地感受大厨们的辛劳夏日。

记者刚一靠近厨房门口,一股混杂着油烟的热气扑面而来。厨房里,两个燃气火炉呼呼地吐着火苗,整个厨房像个桑拿间。厨房墙壁上的小型风扇使劲地摇着头,吹出热乎乎的风。此时,48岁的厨师杨建召已经在厨房里忙了近两个小时。

杨师傅每天从上午11点多忙到下午近2点,期间基本没离开过炉灶。炒菜时,豆大的汗珠从杨师傅的额头上不间断地滴下来,衣服湿透好几遍,但是他根本顾不上擦拭满脸的汗珠,一手拿锅,一手持铲,紧盯着锅里的菜,丝毫不敢怠慢。

“厨房没空调,火炉就在旁边,温度很高,在厨房里唯一能凉快点儿的方法就是喝冰水。”杨师傅告诉记者,做菜的时候厨房的温度能达到40多摄氏度。为了使饭菜干净卫生,他们还要戴上厨师帽,穿上围裙,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此外,为了使菜肴更加美味,炒菜时必须通过掂锅来增加火候,所以,他要不断掂起笨重的炒锅上下翻炒,而这样做会使火苗带着热气迎面扑来,离炉灶两三米远就能感受到那股热浪。

采访中记者发现,杨师傅的手上和胳膊上有一些伤疤。杨师傅向记者解释道:“这是烫伤了,夏天的工作服都是短袖,烹调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油星或者热汤溅到身上。有时候会起水疱,有时候比较严重就留下了疤痕。”

厨师每天体力消耗很大,更需要合理和丰富的饮食,但是杨师傅却不得不因为工作而错开饮食高峰。“吃饭自己安排,一般都是提前吃,中午忙完下午可以歇会儿,晚上忙到近11点。”

虽然工作辛苦,但憨厚的杨师傅笑着说:“夏天,很多人都不愿进被高温烘烤、油烟笼罩的厨房,选择去餐馆吃饭。我干厨师这一行有20多年了,只要能为顾客烹饪出营养美味的菜肴,就算自己累点儿也没啥。”

图③为厨师在擦汗。

    
魏都网 版权所有 地址:许昌市魏都区天宝路666号 邮编:461000豫ICP备14003499号
业务电话:0374-5055526  值班电话:0374-5055526 邮箱:jinriwei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