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的责任与担当 |
——记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党委书记马静 |
①马静(右一)为老人理发。
②马静(左二)看望社区里的老党员。
③马静(右三)把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请到社区,为他们购买水果和糖糕,和他们一起共度佳节。
本版图片均由李志耘摄
身边的旗帜
马静是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党委书记,在面积为0.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管理着22个居民楼院,108栋楼房,12个企事业单位,3112住户,10132名社区居民。
办理独生子女证,申办小额无息贷款,调解居民纠纷……像千千万万名基层社区干部一样,马静每天的工作就是与社区居民打交道,事情琐碎、繁杂,却又责任重大,办好了群众不一定都叫好,办砸了群众还会指着鼻子骂娘。
“很多事情在大家看来都不大,可是对于办事群众来说,却可能是个天大的坎儿,居民既然有困难找到社区,我们就有义务把事情办好。”参加社区工作以来,马静口中谈论最多的是群众,干的是为民服务的事儿,心里装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正是这份责任,这份担当,使马静在多年的社区工作中,逐渐成了为民解难济困的“好书记”,成了老人们眼中的“好闺女”,成了处理邻里纠纷的“调解能手”,成了社区居民口碑相传的“小巷总理”,成了我区基层党员干部中的一面旗帜。
□记者 岳亚光
A 为民解难济困的“好书记”
“姨姨,我家要吃低保”。2006年春节过后第一天,一位前来社区办理低保的年轻小伙子引起了马静的注意。这位名叫秦亮的小伙子,母亲出车祸不幸身亡,奶奶过于悲伤离开人生,父亲患上了脑血拴,自己又面临辍学的困境,不得已才来申请低保。听完秦亮的话,马静的眼泪当即就掉了下来。
“孩子,你只管好好上学吧。家里面的事,你不用操心,我们帮你照顾!”马静和蔼地说。
马静核实完情况后,马上就为秦亮家办理了低保,并带头组织开展捐资助学献爱心活动,把筹到的5000多元现金,及时交到了秦亮手中,帮他完成学业。为了让秦亮在学校安心读书,马静经常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到秦亮家里走访,帮他偏瘫的父亲做饭洗衣。
“马书记的爱心感染了大家,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感到无比温暖。”秦亮的父亲在秦亮参加工作后,主动要求退出了低保,说是配合社区工作,把低保留给更需要的人。
像这样的事例,在七一社区还有很多。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马静经常深入到居民小区,了解社情民意,并建立特困党员群众档案。在一次走访中,当了解到辖区内有5名下岗职工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没有着落后,马静主动帮助他们联系单位,安排就业,分别在5家个体企业帮他们联系安置了工作,还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
B 处理邻里纠纷的“调解能手”
“调解纠纷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街坊邻里因为各种家长里短的事儿吵起来了,脾气大,嗓门高,性子急……他们急,我不能急,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点一点开导和说服。”这是马静总结的处理邻里纠纷的经验。
2012年7月份,辖区内某小区的一位老爷子和一位老太太,因为楼前的一块菜地产生了矛盾,致使这两位多年来的好邻居,一见面又吵又骂,110来了好几趟,都没能解决问题。为了化解这两家的矛盾,马静一家家上门劝解、沟通,还动员老人的子女一起做工作,引导他们代自己的父母向对方老人道歉,消除彼此的怨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使他们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签订了和解协议。
近年来,七一社区在马静的带领下,开通了热线电话,建立了QQ群,设立了社情民意意见箱,积极吸纳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网格“一长四员”参加到调解组织中来,实现矛盾第一时间排查到位、第一时间化解到位、第一时间反馈到位。去年以来,七一社区共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成功率达100%。
C 老人们眼中的“好闺女”
七一社区辖区内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68人,占人口总数的13.5%,80岁以上老年人90人,百岁老人1人。社区里上岁数的老人多,如何为他们服务,成了马静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天凉了,要注意添加衣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走路要慢一点儿。”见到辖区里的老人,马静总会叮嘱他们保重身体。
为了让老人们不孤单,每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马静都会把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请到社区,为他们购买水果和糖糕,和他们一起共度佳节。老人们激动地拉住马静的手说:“社区就是我们的家,你就是我们的亲闺女啊。”
家住市委西院的张桂梅老人,80多岁高龄,无儿无女,身体多病,行动不便。2013年7月份,马静在家访时得知,老人有半年多没有吃过一顿饺子了。马静二话没说,当即去超市为老人买来了肉、葱、姜,剁成馅,现场为老人包饺子。老人吃完饺子后非要塞给马静钱,马静一边推脱一边说:“您都把我当闺女了,还跟我客气啥!”后来,当看到老人家中没有卫生间,起夜不方便时,马静马上和有关部门联系,多方协调,帮老人安了个坐便器。现在,马静经常到张桂梅家里,给老人买条围巾,添件衣服,买点老人喜欢吃的东西,两人就像母女一样。
这些年,经过七一社区精心照顾的老人有10余位,有些老人被一直照顾到安详离开人世。2006年3月份,辖区居民李玉梅不幸中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马静和辖区一位热心居民抽出空余时间,轮流到老人家中为老人义务按摩,并鼓励老人坚持锻炼,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功夫不负有心人,马静和社区爱心人士坚持为李玉梅按摩了2年后,老人终于能下床走路了,病情明显得到好转。
几年后,李玉梅再次因病住院,马静和社区干部轮流陪护老人,直到老人离开的那一刻。李玉梅生前对马静说:“你对俺真是太好了,你比亲闺女都亲!”马静当时就说,谁都有老的时候,帮助你是我们这些晚辈应该做的。
当得知一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做饭不方便时,马静多方筹集资金,于2007年成立了“便民小吃城”,让辖区老年人不出庭院,在家门口就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也为一些下岗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
关爱老人,光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经过长期摸索实践,马静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党员、社区群众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免费为老人理发,给困难老人过生日,陪老人聊聊天,给老人读报……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七一社区组织辖区居民成立了老年文艺队、舞蹈队、戏曲队,为辖区居民不定期巡回演出。在“建党节”等重大节庆期间,七一社区还组织老人开展跳棋比赛等自娱自乐活动。“有时候给老人发的奖品就是蝇子拍、牙刷牙膏之类的小玩意儿,但是看着老人容光焕发,乐在其中的样子,我们自己也深感快乐。”马静感慨地说。